當前位置:首頁 > 技術文章
1-21
近年來,隨著質譜成像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其在蛋白質組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細胞表型實驗中,質譜成像技術是重要的工具之一。本文將介紹基于質譜成像技術的蛋白質組學研究在細胞表型實驗中的應用。質譜成像技術是一種結合了質譜分析和成像技術的新型技術,它可以對樣品中的蛋白質進行定量和定位分析。與傳統的蛋白質組學方法相比,質譜成像技術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靈敏度,可以同時檢測到數千種蛋白質,并且可以實現對蛋白質的空間分布和相對豐度的精確測量。在實驗檢測中,質譜成像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其...
1-21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對于理解生物過程和疾病機制至關重要。因此,蛋白實驗檢測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下面將介紹檢測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以及應用領域。蛋白質是由氨基酸通過肽鍵連接而成的大分子,其結構復雜且多樣。蛋白質的檢測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定性主要是確定蛋白質的存在與否,而定量則是確定蛋白質的數量。這需要通過對蛋白質的物理或化學性質進行測定來實現。目前,常用的蛋白質檢測方法主要有電泳、免疫印跡、質譜分析等。電泳是一種根據蛋白質的大小和電荷進行分離的方法,...
1-12
類器官的培養可以利用體細胞、成體干細胞(包括祖細胞)或多能干細胞。2009年,腸道器官模擬技術取得突破,研究人員發現,成人腸道干細胞可以在體外增殖和自發組織化。其特征是能夠表達LGR5,這是一種編碼Wnt激動劑R-spondin受體的基因,同時需要特定的分子圍繞在旁(如Wnt、KGF和noggin)。以此為理論基礎,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三維培養體系,能夠在體外重建腸道干細胞的適宜環境,并從腸道上皮細胞或單個LGR5+干細胞分化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保持腸道腺窩絨毛狀結構的類器官。...
1-12
類器官(Organoids)指利用成體干細胞或多能干細胞進行體外三維(3D)培養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組織類似物。盡管類器官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體器官,但能在結構和功能上模擬真實器官,能夠更大程度地模擬體內組織結構及功能并能夠長期穩定傳代培養。類器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7年,當時44歲的美國貝克羅萊那大學教授威爾遜(H.V.Wilson)發現通過機械分離的海綿(sponge)細胞可以重新聚集并自組織成為新的具有正常功能的海綿有機體,他的研究結果于1910年發表。威爾遜的...
12-21
動物實驗(又名動物實驗或者動物研究),當今有爭議的話題之一,是指在科學研究中使用動物進行試驗。雖然使用動物來研究人類成為流行是在1859年查爾斯.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之后,但是文獻記載早在公元前4世紀,希臘杰出古典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已經開始使用活體動物做試驗。動物實驗(AnimalExperiment)指在實驗室內,為了獲得有關生物學、醫學等方面的新知識或解決具體問題而使用動物進行的科學研究。動物實驗必須由經過培訓的、具備研究學位或專業技術能力的人員進行或在其指導下進行。實驗動物...
12-20
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模型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模型:麻醉大鼠,然后在頸部中線切開一個切口,暴露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用無菌縫合線結扎,血管夾夾住頸內動脈。隨后在頸總動脈上切口,然后插入線栓。2h后,大鼠進行再灌注。模型大鼠成功構建的標準:大鼠出現癥狀如偏癱,對側前肢下垂和站立不穩。Bederson評分在1-3分,48小時內沒有死亡,就認為模型成功。文獻上用的是2-3分的模型。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模型優點:無需開顱,創傷較小;缺血部位相對固定,可控性好;可實現腦缺血后再灌注,是理想...
12-20
1生不出來一般小鼠生不出幼崽存在以下幾個原因:1、周齡太長。一般小鼠最適配種周齡6-8周,不會超過3月齡。超過3月齡配種,容易影響繁育能力。2、遺傳因素導致胚胎發育到一定階段后死亡。3、雌鼠生殖系統有問題,比如雙陰道、陰道閉鎖等導致無法生育。4、雄鼠不給力,比如生殖器異常,無法完成交配行為等。5、營養狀況:過度肥胖和過度瘦弱的雌鼠,都不能有效哺乳幼崽。順帶一提,肥胖雄鼠不能進行正常的爬跨和交配,質量也不好。2已生育但是成活率低小鼠幼崽成活率低主要是因為這幾個頗有“戲劇性"的原...